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心情(随笔)

    liuzhenya     2018-04-05 23:51:58     浏览:0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liuzhenya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
      

      温总理说:希望大家多读书。

      局机关便在年青人中组织读书会,也很礼节地:欢迎老同志积极参与。

      一提起读书的话题,自然很俗地想到英国人培根说过的那句老话: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,数学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有修养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。读书,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。”

      读书是一件好事,虽然并不像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:“人不读书,其言谈举止俗不可耐。”记得,宋人黄庭坚也说过:“三日不读书,便觉言语无味,面目可憎”。言重了,那是一种文化人的自淫。可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却是有些道理。因为,如同夫妻相,人和书,日夜相守,耳濡目染,潜移默化,人就有了“儒”相,一种气质,书卷气——清、雅、慧。如同,军阀有霸气,街痞有流氓气,读书人就有了文化气。但,不能过,过到孔乙己那样落魄的地步,还:“多乎哉?不多也!”地泛酸,成为不读书人茶余饭后的笑料。

      “这年头谁还读书呀?!”不假,物欲横流的现世里,“人文品格丧失了,书生气没有了,清高没有了,聪慧没有了,沉静没有了,变得粗俗、鄙陋、愚钝、浮躁,日趋平庸。”这,却和人们眼红在一个“钱”字上,不去读书了有些关系。这时,我想说句“知识就是力量”都没有了底气,因为,书,换不来人民币。

      几年前,《深圳青年》杂志的一篇文章,说人生最应该做的几件事是,“读透一本书,擅长一门技能,拥有一分美好的情感和一个和睦的家庭”。那是一种美好的,诱人的人生,拥有她的人并不多。不过,怀着憧憬去追求一下,也是应该的。所以我说,读书吧,年轻人。虽然,书,不一定能换来人民币。

      

      为什么读?

      

      我常说:读书,是一种习惯。我爱读书,经史子集,古今中外,杂拌,成了习惯,也就喜欢购书、藏书、剪报、集贴。为什么读?却从来没有想过,真话。像周恩来总理那样,为了中华之崛起?碌碌的我没有那种伟人的抱负。或,如宋朝皇帝赵恒号召的那样:“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锺粟;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;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车马多如簇;娶妻莫恨无良媒,书中自有颜如玉;男儿若遂平生志,六经勤向窗前读。”懒懒的我不图功名,也没那奢望。明知,我这人也不是那块料,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。况且,读了半辈子的书,也从来没有读出过那“千锺粟”、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来”,夫人看上我嫁给我是不是因为我读书多?不一定,大半辈子了,她总怼我“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。”只是这两年在网上写了些不文不白不痛不痒不着道的文章,也引来几个美眉的青睐,遗憾的是,嘿嘿,我却老了。这事,确是要感谢读书,鲁迅先生也说:书读多了,文章自然会写的。

      我为什么读?不为什么,只是习惯,一种癖。

      

      书,怎么读?

      

      像古人那样去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”?我,也没有作过那种辛苦,“床头也有闲书卷,信手拈来倦即休”,全凭兴趣。明代人于谦有诗:“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眼前直下三千字,胸次全无一点尘。”我读书有这种感觉。

      我也告诉过朋友,读书的境界分为三层:一是谋生,求知。“十五而知学”,学知识或生存经验,比如现在的数、理、化,天、地、生,文、史、哲,比如古时孔子教授的六艺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,基本技能,要读书,要学习。更比如,科举时代读四书五经,也叫“敲门砖”,再比如现今的各类考试。你不读书行吗?“三十而立”啊!拿什么立?

      二是作人,求识。“四十而不惑”,人要理性起来,形成自己的世界观,或叫价值观。人要想成为自由的人,就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济世的精神,人生一世,皮囊里是要点亮一盏灯的,不作行尸走肉。读圣贤书,明天下理,努力做到“四十而不惑”。不惑,往大了讲,不迷失人生方向,往小了说,能明辨红尘是非,不去人云亦云,也免被人“指鹿为马”所欺。常怀“君子一事不知而为深耻”式的惶恐与“渴望知识”状的虔诚,去读马列、读黑格尔、读孔子和老子,读释迦牟尼,读佛洛伊德、尼采、海德格尔,也读《菜根谭》和《厚黑学》,当然也要读中特理论和科学发展观。“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”,是故。我是矮子,需要巨人的肩头,我是庸人,需要哲人的指引。而他们留给我的,是书。

      三是怡情,求美。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我已是心无旁骛,无欲无求,只求颐生怡情,对于一个“深秋的中年人”来说,阅读不过是在捡拾过往的春花秋叶,回味曾经的夏雨冬雪。闲人读书,读闲书,养闲心,“养心莫若寡欲,至乐无如读书”,是一种情趣。如同你爱垂钓,他爱育花,有人爱打麻将,我只是爱闻书香,去读“黛玉葬花”去读“瓶儿戏猫”去读“林冲雪夜上梁山”,读沈三白的《浮生六记》也读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……也读《凌叔华,被丈夫抓奸在床怎么办?》,平常的很。我本俗人,不为雅。红袖添香夜读书,读出个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来,读出个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来,读出个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、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读出个“六十而耳顺”,心在其中,美就在其中了。

      读书,就是要读出人生的况味。清代学者张潮在《幽梦影》中说“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;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;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”,讲的是读书要契合人生阅历。酸甜苦辣,喜怒哀乐,人生文章,文章人生。我用我五十七年的冷暖,拌着“书”的麯,酿自己的酒……

      

      读什么书?

      

      朱光潜先生认为“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,不如读一部《国风》或《古诗十九首》,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希腊哲学的书籍,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。”我的案头常备:《共产党宣言》《反杜林论》《鲁迅文集》《史记》《论语》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《道德经》《圣经》《心经》《金刚经》《古文观止》《唐诗宋词元曲选》《东坡集》《红楼梦》《金瓶梅词话》《人间词话》《徐志摩诗全编》《废都》,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《伊索寓言》《安徒生童话》《英国十四行诗选》,伽利略的《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》,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,黑格尔的《讲演录》,摩尔根的《古代社会》,霍尔巴赫的《袖珍神学》,约翰里德的《震撼世界的十天》,海克尔的《宇宙之谜》,雨果的《悲惨世界》海名威的《老人与海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劳伦斯的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》伏尼契的《牛虻》茨威格的《断头皇后》梅里美的《卡门》梭罗的《瓦尔登湖》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,还有川端康成、石坂洋次郎和谷崎润一郎,自然有柏杨的《中国人史纲》、顾城的诗和余秋雨的散文……不离手的是《中华字典》《中华词典》和一本渡边淳一的《男人这东西》、一本瓦西列夫的《情爱论》,还有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和渡边淳一的《失乐园》。

      读书只是读书,它是我活着的一个理由,思连千载,神游八荒,有书作伴,我们不孤独。盼到“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距”般的功德完满,顺心而为,自然合法,动念不离乎道。这时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声:我,书读完了,像金克木老先生说夏曾佑老先生那样,足矣,夫复何求?!

      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